热烈祝贺我司“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荣获区级非遗项目称号!
为庆祝我司喜获“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成功获得从化区第十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荣誉称号,于 2024 年 11 月 21 日 在广州萃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举行“非遗授牌仪式”。此次,公司的 “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 成功入选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十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继 2022 年荣膺 “广州老字号” 之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标志着这一古老技艺得到了高度认可与有力保护,也为其传承与发展开启了全新的征程。
二、领导致辞,共话传承
(一)非遗传承人陈尧海董事长发言
陈尧海董事长深情回顾了精力沛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犹如家族的精神纽带,承载着五代人的心血与梦想,才得以在岁月长河中绵延传承。身为非遗传承人,他深知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未来,他将矢志不渝地守护这一古老技艺,在传承的根基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致力于让更多的人领略传统小麦制品的独特风味与魅力。同时,他满怀期待地呼吁广大年轻人能够投身到传承队伍之中,为这一古老技艺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与创新思维。
(二)从化区鳌头镇副镇长黎晓舜讲话
黎晓舜副镇长从地方发展角度充分肯定了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的价值。他指出,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是鳌头镇的宝贵财富,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丰富了地方文化内涵。黎晓舜副镇长表示,镇政府将全力支持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推动其与地方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从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余速伟副局长讲话
余速伟副局长强调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他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保护和传承非遗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的入选,是对从化区非遗保护工作的肯定。余副局长对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的入选表示祝贺,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他希望我司能进一步加强对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提升其品牌价值。同时,要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共同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三、历史渊源,底蕴深厚
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作为从化区第十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8000 年左右。历经漫长的岁月,这一技艺在传承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作为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的重要发源地,广州市从化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里气候温和宜人,雨量充沛适中,为小麦的种植与生长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在从化的乡镇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石磨面粉制作技艺,这些古老的技艺传承犹如活化石一般,生动地见证了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广州萃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广州后花园”从化,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成立至今,公司一直致力于各类小麦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近年来,公司更是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在全面继承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传承创新,全资成立食品研究院,引进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专家、教授团队,形成了强大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与技术保障。
几十年如一日,广州萃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其深厚的科技实力,不断推进营养健康食品的研发和生产。小麦加工技艺也在不断突破和发展,从过去的粗加工,发展到如今的高科技深加工(超临界萃取、酶解技术),大大提高了小麦的利用价值。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司成功攻克技术难关,从小麦中精准分离出小麦核心 —— 小麦胚芽,这一富含极高营养价值的部分。并且,借助国际先进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进一步从小麦胚芽中提炼出小麦的营养精华 —— 小麦胚芽油。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小麦加工制作技艺的内涵与外延,还使我司成为国内首个专注于小麦胚芽系列产品研发与生产的行业领军企业,为岭南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动力。
现如今,我司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积极引入更多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小麦胚芽的生产与加工全流程。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小麦胚芽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还为其储存、运输与保鲜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技术解决方案与保障。例如,通过现代制粉工艺的优化升级,可以更加精准高效地分离出小麦胚芽,并最大程度地保留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借助现代包装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更好地维持小麦胚芽的品质稳定性与口感新鲜度,有效延长其保质期,从而确保产品能够以最佳状态送达消费者手中。
三、入选非遗,意义非凡
展望未来,我司将以小麦加工传统制作技艺成功申报非遗为重要契机,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大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力度。持续深入挖掘小麦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与丰富营养价值,坚定不移地推动其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致力于让这份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我司将高度重视传承人队伍建设培养,通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技艺竞赛等,为其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提升技艺、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使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小麦加工技艺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工艺,感受魅力,激发社会对非遗保护的关注热情。公司还将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交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非遗展览,推动小麦加工技艺走向世界,让其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